最新消息

News

1123伯大尼,只想有家65感恩慶典

演出團體介紹

宇宙光愛心合唱團

2004年成立,宗旨「以樂音傳唱,分享生命之愛」,團員來自各地各方、各行各業,不論在職或退休,都是熱愛生命、喜愛歌唱,渴望以樂音與人分享上帝的愛。足跡遍及台灣各地、中國大陸的福州大學、廈門大學、天津南開大學、北京音樂廳,更曾遠赴東馬、印尼、韓國、澳洲、美國德州等地。參與教會主日禮拜、聖樂崇拜、佈道培靈、合唱交流等演出。

師曠知音雅集國樂團

2014年成立,由名作家張曉風女士為團隊命名。

「師曠」為春秋時期晉國著名音樂家,精詞曲、擅演奏,談樂論理,每有獨到處。維護音樂正統地位,駁斥邪淫靡靡之音, 是中國音樂史上承先啟後、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。國樂團成員則是一群熱愛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督徒及慕道友。基於「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,看到自己的責任」的信念,彼此相知、相互吸引,願藉所愛的音樂,樂以載道,尋求知音共鳴。

天韻校友團

天韻詩班立於1963年,是由美籍宣教士彭蒙惠創辦的一支音樂團隊,藉由詩歌和生命的分享,向世界各地的華人,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,引領人進入天父永恆的國 度。

早期,天韻演唱的多為翻譯的詩歌,70年後期,開始創作本色化的福音詩歌,藉著平易近人的詞句,貼近華人心靈的音符,頌讚造物者奇妙的創造和祂無比偉大的救恩。

六十年來,天韻的詩歌,陪伴了無數的生命,走過生命的高山低谷,動人的故事,無一不在見證上帝永不缺席的愛和永不改變的恩典。

天韻的校友,幾十年來,豐厚了人生的經歷,更認識神的偉大信實和自己的渺小有限;雖然分散在世界各地,至今維持著美好的默契和情誼。

最近幾年,上帝帶領組成機動性的使命團,期盼將自己微薄的五餅二魚獻上,為神的國度效力。

現任男高音 黃國威

伯大尼禮拜堂詩班

我們是一群教會弟兄姊妹組成的獻詩團體,由具有專業的李崇林弟兄(國家實驗合唱團男高音)擔任指揮,平日除擔任教會各樣節慶獻詩,也樂於參與配搭各項福音活動,期待藉由詩歌祝福社區及家園。

藝起發光敬拜團

藝起發光敬拜團,我們是一群愛主的藝人,透過詩歌的敬拜,將上帝的愛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!

同工感言

  1. 我是安置部小家的喜樂媽,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。在我小的時候曾與伯大尼育幼院擦肩而過,如今卻有幸能進入伯大尼兒少家園,與之一起邁向65週年,真的很奇妙。
    我對伯大尼家園有幾個深刻的印象,記得住進小家的第一個夜晚,從二樓陽台望見通往B1禮拜堂的長階,亮著一整排的小燈,一路往上就可以看見樓梯口高舉的十字架,讓我感受到敬畏。接著是在每一天送小孩上學後回來的路上,從恆光國小預定地的公園穿過,站立在青草地前,喜歡抬頭去看伯大尼這棟來樓的斜屋頂上,極具巧思的「來」字樣,特別是有夜幕和燈火的襯托時,來樓就更加清晰動人。記得每次孩子們在回家的路上,看見斜屋頂就會開心地說:「那是伯大尼!」可以感受到孩子最直接的情感表達。
    伯大尼最美的風景不僅僅只是建築物,還有在安置部每一個小家各種的生活樣貌,無論是喜、怒、哀、樂,或坐或臥或靜或動,都是生命影響著生命。這些真實的樣貌,與神的愛連結時,成為美好。
    祝福伯大尼兒少園區,在神的愛裏扎根,祝福每一個到來樓的大人小孩,都能親嚐主愛的滋味。
     
  2. 「如果早知道是這樣,我就不會進來了?」 
        每逢遇到參訪的來賓或是知道我在兒少安置機構工作,多半都會聽到「你們好偉大喔」、「好有愛心喔」,這樣稱讚或恭維的話不下千次,每次聽來都很難道「是」。這不是謙卑,而是清楚自我的認知。
        在這領域的工作者與服事者皆知人的愛心是有限的,當自身議題與孩子的議題互相震盪時,心中就容易出現天人交戰:這份工作有價值嗎?有意義嗎?為什麼我會被如此對待?為什麼一直是如此沒長進?是不是我應該走了?我應該不適合吧⋯⋯,心中就不得安息。能夠走下去,可能是因為院裡孩子一個正向的回饋,他們一點點的進展,或是一則信息。
        因為父神的恩典, 我在伯大尼7300多個日子,無論面對多令我乍舌的事件、灰心的景況、無法安眠的境遇,及難以解套的挑戰,父神總是找機會把我帶到祂面前對話。祂有時安慰、有時引領、有時教導、有時醫治、有時鼓勵、有時稱讚、有時提醒…,這些都會讓我信心增長、眼界打開、力量復甦。多年來的經歷,神讓我清楚一件事,這條事奉的道路與禾場,人失信了但祂從未失信,人失格了祂從未放棄,祂是伯大尼的父,祂對這地的計畫遠超過人的籌算。祂總是在危機前預備了可以化解的救法,人、資源、意念、方法、政策…,只要是回應神的,都在重要時間帶來了效益。神說:「祂必越門保守伯大尼」。
        雖然早知道跟隨神本來就是信心之旅,不管是什麼身分,患難考驗是少不了的。伯大尼65年,期間興衰榮辱,在伯大尼超過1/3時間的我,恰好有份。如果早知道是這樣,我還是會選擇進來嗎?在人不能,在神卻能,神的預備,總是叫人驚嘆。神對每個人的託付不同,但只要走在神給的道路上,軟弱的祂必加力量,必經歷神的豐盛。感謝神的選召,我在伯大尼重大時刻,我參與在其中。
     
  3. 炎夏將至,這些孩子轉換過許多住所、遇到不同的人,每一位從陌生到熟悉,每一頁都嶄新又憧憬,曾有孩子問陪伴會有多遠,這個問題霸道的囊括了距離和時間,當你們提問時我們已經準備好兩人三腳,會走在離你們最近的地方,沒有停下的一天。
    回頭感受在伯大尼的這些日子才發覺過眼雲煙都在心裡燒出了痕,一撇一捺,成了「來」,寫下為了陪伴而刻骨銘心的準則,這些日子大家對於愛鮮少說出口,藏在枝微末節中,沉靜又熱烈。看著所有人一同努力、堅定地朝向同個方向前行,像灌進洋芋片的空氣,脹著若有似無的物質填滿名為生活的樣子,相信日日夜夜陪伴的人們會是填造柔軟海域的夕陽美景。

    即便尚未完全認識這位神,無法道出何為見證,但被感動時願意相信祂在我們當中不曾讓我們孤單。

   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仍會用力地愛著,因為我們還在這
    伯大尼65週年生日快樂!
     

  4. 來伯大尼兒少家園服事已經三年了,但是從知道、認識、等待,也超過了五年。感謝伯大尼給全家有機會來服事家園的孩子。當初伯大尼副院長來到宜蘭的家與孩子對談,並確認是否願意一起服事家園的孩子,很感恩孩子願意一同來關心、照顧家園的孩子。
    在全家服事的這期間,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,關心照顧家園的孩子,剛從情緒的不穩定,對不熟悉的家爸家媽恐懼感等等,到後來變成死纏爛打,出門進門都要黏著你,一直說許爸許媽我愛你等等,嘔心瀝血的創作表達家爸家媽的愛。謝謝伯大尼兒少家園,給我們全家這樣服事孩子的機會,也深深的感受到聖經說:「神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,作寡婦的伸冤者。神叫孤獨的有家,使被囚的出來享福;…」詩68:5~6
    神已經擴大伯大尼的帳幕了,願神賜福伯大尼在未來,更多服事、幫助、扶持,不論在家園的,或是社區孤獨軟弱的孩子,甚至能服事更多不同年齡層,需要幫助的人,讓每個人都經歷上帝滿滿的愛
     
  5. 來伯大尼兒少家園擔任生輔員的工作,我經歷了豐富而充實的成長。本著一顆服事主和服事小子的心來服務,這段時間不僅讓我在專業上有所進步,也加深了我對孩子們的理解和關愛。

    剛開始接觸這些孩子時,我注意到他們對陌生人的警戒和不信任。透過生活耐心的陪伴和對每個孩子的關懷,逐漸贏得了他們對我的信任。這種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和耐心,不僅孩子需要主,更對照出身為照顧者的我們,更需要有為父的心腸,從愛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們之間的種種問題和衝突,在當中不斷地悔改和禱告,使我更體會上帝的愛,是默默地忍耐和等待,我們自己情願,也一點一滴地讓孩子們有機會認識愛他的主。

    這段時間的經歷讓我體會到約翰福音第12章24節裏說的: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裏死了,仍舊是一粒,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的子粒。因為有許多前人默默埋下這軟弱又堅定的愛,才會有伯大尼兒少家園,這一個成長的花園,讓凡來到當中不論是渴望服事的人或需要被陪伴的人,都共同在這成長的花園裏彼此陪伴學習和改變。 

    我感恩,這份工作不僅讓我個人成長,也讓我能夠真正為這些需要陪伴的孩子們帶來積極的影響。這段時間的工作經歷充滿挑戰與收穫,對於未來期待能祝福更多來到伯大尼兒少家園的人,一同進入這因為愛而覺醒成長的家園。
     

  6. 從1塊錢愛的故事揭序到迎來家園65周年紀念,這是一個充滿感恩與讚美的時刻,是每一位曾經參與這個大家庭共同見證神奇妙作為的日子。
    65年來,神的眼目一直看顧這片土地,賜予我們力量和智慧,供應我們一切所需,使我們能夠為弱勢兒少年提供一個安全、溫暖且充滿愛的家園。我們深知,這一切的成就都非憑靠人手,乃是出於神的恩典與帶領。
    回想孩子們從一開始的無依、無助、身心創傷,因著神的愛及同工細心照顧,逐漸找到希望,重建信心,走向獨立和成功。每一個孩子的復原故事,都是見證神愛的彰顯。
    在此也要感謝所有支持我們的教會夥伴、鄰里社區、贊助人,因為您們關愛和支持,使家園面對各樣的挑戰仍前行不懈,為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希望和機會,成為一篇篇愛的故事續集。
    展望未來,我們將繼續秉持創辦人艾偉德宣教士的初衷,以兒少照顧為核心,擴大服務事工到家庭,甚至海外任何需要之處,我們相信,神必賜下豐盛在伯大尼兒少家園,為祂的名作見證。
     

  7. 在伯大尼兒少家園慶祝65週年之際,我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激和感慨。回顧過去的13年,我有幸在這個充滿愛與希望的地方工作,見證了許多孩子們的成長與變化,這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經歷。
    伯大尼不僅是一個庇護所,更是一個充滿關懷和溫暖的大家庭。在這裡,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愛與支持。我們的團隊不僅僅是同工,更像是一個大家庭,大家齊心協力,共同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。即使沒有與孩子生活在一起,但在這裡,我學到了如何用不同的方式、工作、技能來關愛每一個孩子,如何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,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不平凡的價值。
    13年的工作經歷,讓我見證了許多園區的轉變,看著來樓的興建,各種不同事工的推展,這是我最感動和自豪的地方。看著園區慢慢達成各種目標,我深感興奮和滿足。
    伯大尼的65週年,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標記,更是我們這些年來共同努力的見證。我們的工作還在繼續,我們的愛心還在傳遞。我深信,未來的伯大尼將會變得更加卓越,為更多的孩子、家庭帶來希望和溫暖。感謝伯大尼,感謝所有同工,未來也一起攜手共創更美好的園區。

院友分享

v

江秀圈—呼召與使命

 

秀圈小學二年級時因著同學邀請開始參加主日學,十四歲受洗、十七歲(一九八三年)在校園門徒營接受全職服事的呼召。出生在非基督徒家庭,卻能在教會中成長,是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經歷。秀圈深深感到一個人能從小認識神,是最重要、也是最有福氣的。因此秀圈在唸師專時領受神的呼召,委身在服事兒童

 

秀圈於前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(現台北市立大學)畢業後,在救傳服事,期間因著神奇妙與恩典的帶領,於一九九一年前往美國西雅圖繼續進修教育。當時只有懵懂的意念,希望更多裝備自己服事兒童,進而也協助裝備對兒童事工有同樣負擔的弟兄姊妹。但不只經濟上沒有條件,自己從來不是看重學位的人,其實完全沒有把握能否完成學業。能夠前後獲得「學前教育與家庭關係」之學士學位及「課程設計與教材教法」之碩士學位,並之後繼續攻讀教育博士學位,專注在「兒童教育與家庭關係」,研究「期望」對「關係」的影響,特別是華人家庭因為童年時期「父母親的期望」所造成的影響,一步步都是神的恩典與帶領!

 

此後,也更清楚 神放在內心裡的使命與負擔在三方面:

  • 教師裝備因為大教會、小教會幾乎都面對主日學老師嚴重短缺的挑戰
  • 家庭關係家庭關係破碎時,孩子通常成為第一個犧牲品、受害者
  • 復原課程許多人相愛在一起,但生命的過去沒有整理,因此互相踩到地雷,導致相知而分開

 

秀圈過去三十年多在美、中、台、俄、紐、澳、新、馬等地之教會服事分享多半是協助培訓兒童事工領袖、提供家庭關係講座,近年也開始面對有些牧長在牧養上邀請參與,因此開始在講台上學習事奉。這方面秀圈在年輕時牧長曾有關切、希望培養,但自己卻多年一直抗拒。其中除了不清楚是否 神有給予承擔牧養這份呼召,更多的是自己深感不配,恐怕沒能稱職,反而絆倒他人!  直到過去兩年,這樣的呼召一直重複出現,並且先生也從有所保留,轉變為看見 神有帶領、非出於己意,同心為此禱告、尋求,且看見對未來的事奉是更加寬廣、成就 神國度性的呼召,因此學習憑信心順福、跟隨主帶領

 

盼望按牧是另一個經歷 神的開始,不是自己能做甚麼,乃是更加學習成為主的器皿、僕人。特別是在這家庭極其破碎的E世代,神在伯大尼興建了地上十二層地下三層的「來樓」,為要幫助更多的兒少與家庭「來」認識神、「來」得豐盛的生命! 並且 神奇妙地將世界展望會及天使心帶到伯大尼的園區,一同在這裡建造臺灣的第一個【兒少家庭公益園區】。今年並帶領伯大尼被動式變更為「伯大尼兒少家庭基金會」,成為國度性服事兒少家庭的機構。於此之際,盼望無論是秀圈個人的事奉或伯大尼的國度使命,皆能夠擴張與眾教會、機構連結,一起肩負福音的使命,幫助更多兒少與家庭認識耶穌,成為神的兒女,得著永生的盼望,經歷在主愛裡關係的復原與重建,建立合神心意幸福快樂的家庭,一同學習為主所用並成為他人的祝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江秀圈—得救故事

秀圈出生在非基督徒家庭,爸爸媽媽雖喜愛小孩,但生了一男三女後已覺足夠,沒想到老四滿四歲後,意外有了秀圈。所以父親決定給這個小女孩以圓圈取名,意為畫一個句號;孩子雖可愛,已足夠了。還好戶政人員表示圓圈是一個符號,不是字,所以父親在姊妹皆為「秀」字輩中,將小女孩以「秀圈」為名,也寓意「秀娟」。小學二年級因著同學邀請參加衛理公會永和天恩堂主日學,成為家裡第一位信主的。

小學時期,父親因故離家,母親擔負起全家的經濟責任,家裡通常沒有大人在,這段懵懂無知的時期,秀圈的三姐常常以取笑妹妹為樂。不但具體取笑五官等等,還會編成歌,邊唱邊笑妹妹取笑醜! 進入國中,是另一段非常艱苦的日子,常常不知道下一餐的費用在哪裡,也常常買了晚餐要忍著留一半當中餐,偏偏國中是成長期,於是常常處在飢餓狀態。由於姐姐的取笑、父母的不合、家裡的貧窮,因此秀圈自小就非常自卑,很害怕看見鏡子裡的自己。直到國中信主受洗後,才學習相信無論自己美醜或愚拙、貧窮或富貴,上帝都會一樣愛我,才稍得安慰。但這樣的自卑感,到成年時期、結婚後,都沒有真正克服或釋懷,直到近年參加復原課程才漸漸經歷上帝的光照與醫治。

回想受洗的經驗,猶記國中二年級當牧師邀請受洗時,秀圈對於牧師所問: 「是否相信有一位創造天地的神?」,「是否承認自己是罪人?」,「是否願意接受耶穌作為個人的救主?」…,我一一正面回答,然後接受洗禮。但當時實在不明白這些問題的真正意思,後來每當聽到別人精彩的得救見證時,內心深深後悔自己太早受洗,再也沒有機會先有這些生命故事再接受洗禮。直到高中時,上帝幫助我領會到,這些精采得救見證的背後常常是大起大落、經歷重大疾病或困難的嘔心瀝血生命歷程,而我能夠單純地憑信心相信主,不必走過這些痛苦,實為上帝的憐憫與祝福! 那段時間,也常被哥哥取笑著稱呼:「小耶穌!」但小小的信心,竟沒有因此放棄信仰。

此後,也不再羨慕別人,而是感謝神的恩典,並相信祂的美意。後來在人生路上,從求學到婚姻,乃至工作、服事,甚至到接受呼召承接伯大尼的工作,都經歷上帝奇妙地將生命裡一片片的拼圖拼在一起,包括在西雅圖時曾經夢想,將自己的家重建成一座專門國度性服事兒童家庭的小樓。在伯大尼服事的第二年,一次與林哥分享此意念時,林哥說: 「上帝已經在這裡蓋好了大樓。」自己回想對照時間點,在「來樓」興建時期,也是 神帶領從來不知博士如何唸的秀圈,正投入研究「期望」對「家庭關係」的影響之教育博士學位的時期。上帝真的很奇妙!

屬靈成長的道路上,天恩堂、校園團契與救世傳播協會對我生命的成長、服事的造就及全職事奉都有著最深遠的影響! 高一寒假的第一個門徒營,真正認識到甚麼是重生得救,學習檢視自己的生命、追求進深。也是在那一個位於淡江中學的冬令營,我學習獻上自己、為主所用。雖然那時並不明白獻身的深意或挑戰,但感謝神的保守,點上那根蠟燭的記憶與心意,過去四十年沒有遺忘或退怯。這個決定,在一九九一年的青宣,也再次確認,並於那個暑假走上出國尋求裝備自己的道路。而出國之前,在救傳服事的短短兩年,是擴張我眼界與帳幕的重要歷程。在救傳,從彭老師的身上,學到信心與堅持,從洪哥的身上,學到愛與默默承擔,這些都是一生服事跟隨神很關鍵的軟實力。

感謝神,讓秀圈從小認識神,在學生時期領受神的呼召並清楚委身在服事兒童的方向,在救傳期間因著神奇妙帶領與恩典,走上信心的道路。當時懵懂的意念,只希望更多裝備自己服事兒童,進而也協助裝備對兒童事工有同樣負擔的弟兄姊妹。在人,也許懵懂,但在神,祂有完整的藍圖。除了感謝還是感謝,謝謝神憐憫我、接納我成為祂的兒女,並且願意讓我學習憑信心跟隨祂、服事祂。 秀圈蒙恩得救,只願學習一生榮神益人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GoTop